關于印發《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修(制)訂2022級
三年制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的通知
校內各單位: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全面梳理課程體系,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經研究,決定啟動2022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制)訂工作?,F將《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關于修(制)訂2022級三年制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
2022 年 6月 13日
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辦公室 2022年6月13日印發
廈門興才職業技術學院關于修(制)訂2022級 三年制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院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根據國家、省、市有關職業教育的最新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對2022級三年制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制)訂提出如下指導性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國教育大會的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助力兩岸深度融合。
二、編制依據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
2.《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
3.《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9〕13號);
4.《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教職成〔2019〕6號);
5.《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
6.《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教職成〔2021〕4號);
7.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編制的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
8.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編制的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
9.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編制的職業院校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職業學校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
10.《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廈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兩岸融合的意見》(閩政文(2021)97號)。
三、編制原則
(一)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突出德技并修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形成“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各類公共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做到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將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公共類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奮斗精神等,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專業類課程要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廣度、深度和溫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二)以國家標準為引領,提升專業質量
以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新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公共基礎必修課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范)等,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在有關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各專業要根據新專業目錄的調整,重構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配備,開發或更新課程教材,以新專業目錄實施為契機,深入推進“三教”改革,提升專業質量。
(三)以校企合作為紐帶,實現多方聯動
培養方案整體設計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充分結合本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行業人才需求特點,與企業、行業共同研究制訂和實施,體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及時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實現“五對接”,即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全面構建“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長效機制,實現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四)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切實重視實踐教學,把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完善作為修(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要素。依據職業崗位需要和企業崗位能力標準,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根據學生成才成長需求,采取分類培養,科學推動“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合理構建“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人才培養方案整體框架,一是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用兩年在校時間完成1800-2000學時的教學任務且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二是認真構建“1”階段教學體系,落實好四個環節。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總結并推廣學?!?span>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借鑒其他學校成功經驗,制定符合“2+1”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適合專業實習的企業;加大雙師型團隊的建設力度,組建一支由專業指導教師和企業技術管理骨干組成的“實習導師”隊伍,保證學生在實習期間得到全面指導,并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根據專業特點及崗位需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制定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案。
不斷推進基于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專業社團、職業技能競賽、社會調查、科技創作、創新創業等活動,滿足學生成長多層次需求,促進學生就業能力提升。
結合系列實踐教學強化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
(五)以專業群建設為載體,推動資源整合
根據專業群建設的需要,利用專業之間的互為促進、互為帶動、互補共享的關聯性,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專業群為單元,開展組織管理、師資配備、教學資源、硬件設施、校企合作等所涉及的各類資源整合,發揮專業群的聚集和聯動效應,拓寬學生就業面向,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以信息化教學改革為支撐,開展課堂教學改革
堅持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念,廣泛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努力實現“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和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創新服務供給模式,進一步推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推進專業教學團隊構建,
促進教學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等協同發展,助推“三教”改革,有效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七)以學習評價改革為手段,強化培養目標達成
嚴格按照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加大過程考核、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健全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突出能力考核,要與學生職業能力相結合,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價與反饋機制,強化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全過程管理與考核評價,有效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獲得感”。
四、編制內容相關要求
(一)課程設置
1.職業素養與基礎知識領域
該領域由校定公共基礎課程和院定專業基礎類課程構成,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文化基礎知識。校定公共課程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齊公共基礎課程,具體開設情況見2022級公共課程修讀方案(附件)。院定專業基礎類課程由各二級學院研究確定2-3門本學院各專業都適用且有利于知識遷移能力培養的專業基礎類課程。
2.職業技術能力領域
該領域由專業技能課、專業核心課、專業素質拓展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組成,建議按職業崗位(群)工作項目(任務)以“工學結合”、“仿真模擬”、“邊學邊做”的模式設置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一般設置為6門。
(二)學時學分要求
1.總學時一般為2500-2800 學時,學分最小單位為0.5 。
2.總學分一般在130學分左右,最高不得多于145學分。
3.一般課程18學時計1學分;集中進行的實踐教學以每周1學分計;“2+1”專業第五學期“崗位實習Ⅰ”按每周24學時、每周1學分計算;第六學期“崗位實習Ⅱ”按每周24學時、每周1學分計算。
4.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不少于總學時的25%,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不低于總學時的 50%。
5.周學時原則上不超過26學時,周學時及每學期學分安排應相對均衡。
6.崗位實習時間一般為6-12個月,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工學交替、多學期、分段式等多種形式組織實施。
五、編制程序
(一)編制流程

1.教務處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修(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意見,啟動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
2.二級學院應在院長、分管教學副院長的組織領導下,成立以專業教研室及相關課程團隊成員為核心的培養方案制定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根據學校指導性意見,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形成調研報告;調研對象應有兄弟院校、用人單位、畢業生等。
3.工作小組依據人才需求調研結果修(制)訂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培養方案初稿;二級學院召開培養方案論證會,廣泛征求專業教師、學生代表、職教專家、行業專家、企業專家等意見建議,形成論證紀要。
4. 工作小組依據論證結果修訂培養方案,提交二級學院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審查;審查通過,院長簽字、學院簽章后報送教務處,同時報送調研報告和論證紀要供審查;
5. 教務處組織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對全校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答辯審查,審查通過后報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審批;審批通過后,培養方案正式生效、執行。
(二)調研與分析
1.社會需求分析。各二級學院著手修(制)訂培養方案前,要對近幾年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崗位和本專業最新的就業趨勢進行分析,對前期所做的專業調研報告認真分析總結,根據本專業的實際情況確定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對應的職業崗位(群)。
2.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各二級學院應組織資深專業教師、行企業專家共同進行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在此基礎上凝煉出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具體的工作內容以及完成該任務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態度),進一步分析知識、能力、素質(態度)所需支撐課程。
3.課程內容分析及課程體系構建。各二級學院應在職業行動領域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生源(特別是中職生源)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廣泛征求企業和師生意見。遵循“按需設置”的原則,按生源特點、培養目標,專業特色、就業需求及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優化課程體系,科學設置課程,避免課程設置多而雜,堅決杜絕因人設課的現象;各專業要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由淺入深、先易后難、先專項后綜合,科學安排課程的修讀順序和各學期課程的均衡性,確定合理課程教學進程安排。
(三)起草與審定
1.各二級學院組建專業團隊,確定執筆人,執筆人應是專業(專業群)負責人或者教研室主任。按學校統一的模版和格式,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同專業不同方向、同專業不同學制應分開編制。各專業應根據專業需求制定課程適合的學時、學分及開設學期,避免在執行中因過度集中或安排不合理造成教學資源、師資資源不合理分配。
2.各二級學院形成培養方案初稿后,應組織召開培養方案論證會,廣泛征求院內外、校內外、同行專家、行業企業代表等意見建議,形成論證紀要,確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提交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審查,審查通過后,送教務處初審,同時報送調研報告和論證紀要。
3.教務處匯總初審后,將修改意見反饋給各二級學院。初審通過后,教務處組織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對全校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答辯審查。
(四)發布與更新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學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審定批準后,報校長(分管教學副校長)審批,審批通過后由教務處統一印制發給各二級學院具體實施,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并通過學校網站主動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學校應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為下一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制)訂提供參考。在執行過程中若因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技術發展趨勢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等因素需要優化調整,由相關二級學院按有關規定提交申請,經批準后方可調整。
六、體例框架和基本格式要求
(一)體例框架
詳見附件,特色班、專業群、二元制、學徒制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
(二)基本格式要求
為使培養方案更加規范,各專業培養方案統一按以下要求排版:
頁邊距: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裝訂線:1CM;
頁眉:1.5CM; 頁腳:1.5CM;行距:固定值 25磅 ;縮進0;
正文標題:黑體、四號、加粗;
正文:段首空兩格、宋體、小四,段后空一行。